海鲜控请记得三件事


文/编辑部

保罗葛林伯格是一位长期关注鱼类、水产养殖和海洋未来的美国知名作家,同时也是终生渔夫,认为地球表面的71%每年为人类提供了3500亿磅的食物,我们又该如何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制定相关规则呢?在这个日益机械化的世界中,自然野生环境不断被破坏,若没有适当平衡有一天海洋资源终究会枯竭。他用三句简短的标语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了解和重视,以下就是他所发表的关于吃海鲜的三个重要理念。


*吃当地海鲜

一个能够捕捞海产的地方,对于海洋都有一套相关的规定。虽然很可惜地只有美国,挪威,冰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纳米比亚等有着相对严谨的规范,但是如果一个地区经常食用当地盛产的渔获,便可以让进出口的数量减少很多。这样子的方式,可有效控管过度捕捞的问题。可是,即便是美国这种有相对严谨规范的国家,也还是有高达90%的海产是进口来的,大部分来自对海洋资源的监管明显松散的亚洲。而根据海洋政策Marine Policy一项研究,美国进口的野生鱼类中,多达32%可能是通过非法或未经报告的捕捞。且虽然有90%海产进口,但是美国本生渔获产量也不小,光是出口就有大约30亿磅的捕鱼量。

*不吃单一海鲜

餐盘上排名前三的海产分别是虾、鮪鱼和鮭鱼,这些海鲜的数量加起来超过我们所吃总数的一半。但每一种都主要是进口,而且都伴随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东南亚的虾养殖业对沿海红树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上世纪80、90年代虾养殖业爆发之后,这些红树林才刚刚开始受到关註。此外美联社调查报告指出,泰国海产业存在着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强迫劳工等,而泰国是拥有世界最大的虾供应商之一。同时消费者报告也表示,鮪鱼是海洋食物链最末端的大型鱼,体内累积许多诸如重金属等毒素,是饮食中最常见的汞来源,长期不健康摄取恐有害神经。另外有关鮭鱼主要以养殖方式,养殖鮭鱼需要投入大量其他鱼种饲料、杀虫剂和抗生素,对海洋生态负面很大。

虽然现在世界野生渔获量一年约一千七百亿磅,是半世纪前渔获量的六倍。但是海裡有多少鱼? 没有人知道海裡有多少鱼。事实上全世界的渔业资源正在枯竭。无论人类如何改变饮食习惯,野生海鲜可能都不足以满足每年庞大的需求,所以人类只能进行更大规模的对水产养殖投资。

*吃养殖海鲜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养殖的肉食鱼类如鮭鱼,需要其他野生鱼类作为食物。而儘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养殖鮭鱼技术已经有着惊人的提升,但在水产养殖发展如此之迅速的今日,那些用于养殖的野生鱼类的减少率越来越高。因此就目前而言,我们选择食用像牡蠣这类的滤食性生物会对环境友善得多。

养殖牡蠣多以海洋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小浮游植物为食,并能在此过程中凈化海水;一只牡蠣每天可以过滤30到50加仑的水。不只有是牡蠣拥有这种能力,像貽贝也能做到,同时能为鱼类提供栖息地。貽贝还含有与大多数罐头鮪鱼相似的omega-3脂肪酸,且不含因食物链而产生的汞。此外,有相同功效的海洋生物如海带生展速度出奇的快,除了富含omega-3,也能从水中获得大量的营养。将海带与貽贝和其他双壳类动物一起生长,将会是一种很有效的养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