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文化与自然交织的岛屿上,台湾原住民族不仅以十几种语言和独特的歌谣传承传统保存记忆,更透过雕刻和手作艺术等延续对土地、信仰与未来的想像。今年夏天,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携手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Japan)共同策划的《福尔摩沙∞艺术:台湾原住民当代艺术》特展,正式启动一场横跨族群、时代与国界的文化展演。作为双方逾二十年合作的重要里程碑,这次的斩烂不仅是日本民博创馆以来首度聚焦台湾原住民族当代艺术,更预计于九月在大阪正式展出,让世界看见福尔摩沙岛上的多元声音。
从神话到未来想像 12位艺术家的文化视角与创作实践
由艺术家伊诞˙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学者黄海鸣教授与日本民博的野林厚志教授共同策划的《福尔摩沙∞艺术:台湾原住民当代艺术》集结了12位来自不同族群的原住民艺术家,从平面绘画到木雕、铁雕、陶艺与复合媒材,整体展览以「过去的神话与幻想」、「历史的现实与重生」、「对未来的希望与创造」三个主题带领观众穿梭于原住民族文化之中,感受其坚韧的文化精神与情感。
▲尼诞˙达给伐历 Nitjan Takivalit-《珍惜》
本次展出的26件作品中,观众可见多样且深具个人特色的创作设计,像是宜得思˙卢信(Idas Losin)的《Hawaii II》、《Aotearoa II》以旅居经验为出发点,画面中的人物戴着墨镜,映照的不只是风景,也反映出他对自我认同与文化归属的思索。米类˙玛法琉(Milay Mavaliw)则透过《十六族图腾_印记》系列铁雕,把台湾各族群的象徵性图腾具象化,强烈的视觉刻画出她对族群记忆的观察与感受。
▲宜得思˙卢信 Idas Losin-《Hawaii Ⅱ》
▲宜得思˙卢信 Idas Losin-《Aotearoa Ⅱ》
▲米类˙玛法流-米类‧玛法琉 Milay Mavaliw-《十六族图腾_印记-布农族》
伊诞˙巴瓦瓦隆的《我们的快乐天堂》融合排湾族文化、传统符号与当代素材,画出他心中理想的部落样貌,像是记忆裡的风景又带点未来感。尼诞˙达给伐历(Nitjan Takivalit)的《珍惜》与《爱与期望》用陶艺与金属结合,表现出他对家庭、自然与日常情感的体会。而尤玛˙达陆(Yuma Taru)的《如布之舌(一)》,则把编织当成一种说故事的方式,让布与线之间也能传递文化、记录族语的存在。
▲伊诞˙巴瓦瓦隆 Etan Pavavalung-《我们的快乐天堂》
▲尤玛˙达陆 Yuma Taru-《如布之舌(一)》
《福尔摩沙∞艺术》不只是静静陈列的展览,更是一场邀请观者走进原住民族文化视角的过程。从祖先流传的神话到当代生活的观察,每件作品都在述说着「我是谁,我来自哪裡」,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这片岛屿上,那些深藏于山林与海洋间的文化故事。随着展览即将移师日本,也象徵台湾原住民族文化持续走向国际舞台,让这些来自山海之间的创作能量,在更远的地方继续发声与绽放。
▲尼诞˙达给伐历 Nitjan Takivalit-《爱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