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五大酒莊巡禮:瑪歌酒莊Château Margaux

身為五大酒莊之一,瑪歌酒莊(Château Margaux)生產的葡萄酒以細緻高雅聞名,柔美與芳香的特質,從十六世紀開始就擁有許多支持者,連文學名家海明威都曾說過,希望孫女能如瑪歌酒莊的葡萄酒般充滿女性魅力。不過歷經四百多年,酒莊所有權人不斷更迭,口味上也逐漸產生變化,「新瑪歌」除了帶有原先的女性氣息,口感更加紮實與濃厚,展現截然不同的風貌。 
 
 
瑪歌酒莊最早被記載的時間是十二世紀,只是那時尚未種植葡萄樹,一直等到Lestonnac家族掌握酒莊所有權,以及Pierre de Lestonnac下定決心轉型,才從種植穀物轉為葡萄樹,使酒莊逐漸向世界嶄露頭角。目前整個酒莊的總面積大約為260公頃,種植葡萄樹的範圍占了整體面積三分之一,品種大部分為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還有少數梅洛(Melo)、小維鐸(Petit Verdot),以及用來釀造白酒的卡本內弗朗(Cabernet Franc)。
瑪歌酒莊的地質為五大酒莊中最複雜的一個,除了礫石之外,還摻有黏土、石灰土、砂質土,因此葡萄園總共劃分為五十個區域,從採收、分區到釀造全都各別進行。2009年以前,酒莊大多使用大型木槽進行發酵,若是遇到豐收年份導致葡萄產量大增,才會使用不鏽鋼槽。但2009年之後,為了使分區釀造落實得更徹底,便大舉添購許多大小不一的不鏽鋼發酵槽。
 
 
酒莊生產的酒包含一軍酒瑪歌(Château Margaux)、二軍酒紅亭(Pavillon Rogue)和三軍酒白亭(Pavillon Blanc)。瑪歌使用平均樹齡三十五年的葡萄釀造,採收之後放進全新的橡木桶中,陳年十八到二十四個月,並使用蛋白進行澄清;紅亭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曾在1930至1970年代消聲匿跡,但1977年,André Mentzelopoulos重新讓這款葡萄酒登上舞台,並持續改善品質。 
其實紅亭除了因為使用較年輕的葡萄樹果實,果味與丹寧相對較不濃厚,喝起來的口感少了深度與飽滿,以及受到土壤結構與氣候變化,進而使味道產生一些瑕疵以外,釀造過程與一軍酒瑪歌完全相同,只是裝瓶時間早其他酒款3~4個月。
 
 
此外,瑪歌酒莊釀造白酒的傳統可追溯到十七世紀,但是一開始的名稱為瑪歌堡白酒,到了1920年才正式命名為白亭,由100%卡本內弗朗釀製而成。由於種植區的春季嫩芽經常面臨霜害,因此以波爾多AOC級酒出售,不隸屬於法定產區。
瑪歌酒莊秉持著傳統風格,每種酒款皆帶有古典氛圍,如1900、1953、1961等年份,更被稱為絕品佳釀。尤其André Mentzelopoulos接手後,積極整修建物、改善排水系統、聘請釀酒學權威Emile Peynaud當顧問,打造全新風味的「新瑪歌」,加上女兒Corinne與總管Paul Pontallier全面嚴格把關,使每年產出約三萬箱的葡萄酒皆能保持相當高的水準,成為葡萄酒界不朽的經典與傳奇。 

Sources:Château Marga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