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控請記得三件事


文/編輯部

保羅葛林伯格是一位長期關注魚類、水產養殖和海洋未來的美國知名作家,同時也是終生漁夫,認為地球表面的71%每年為人類提供了3500億磅的食物,我們又該如何為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制定相關規則呢?在這個日益機械化的世界中,自然野生環境不斷被破壞,若沒有適當平衡有一天海洋資源終究會枯竭。他用三句簡短的標語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了解和重視,以下就是他所發表的關於吃海鮮的三個重要理念。


*吃當地海鮮

一個能夠捕撈海產的地方,對於海洋都有一套相關的規定。雖然很可惜地只有美國,挪威,冰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納米比亞等有著相對嚴謹的規範,但是如果一個地區經常食用當地盛產的漁獲,便可以讓進出口的數量減少很多。這樣子的方式,可有效控管過度捕撈的問題。可是,即便是美國這種有相對嚴謹規範的國家,也還是有高達90%的海產是進口來的,大部分來自對海洋資源的監管明顯鬆散的亞洲。而根據海洋政策Marine Policy一項研究,美國進口的野生魚類中,多達32%可能是通過非法或未經報告的捕撈。且雖然有90%海產進口,但是美國本生漁獲產量也不小,光是出口就有大約30億磅的捕魚量。

*不吃單一海鮮

餐盤上排名前三的海產分別是蝦、鮪魚和鮭魚,這些海鮮的數量加起來超過我們所吃總數的一半。但每一種都主要是進口,而且都伴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東南亞的蝦養殖業對沿海紅樹林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上世紀80、90年代蝦養殖業爆發之後,這些紅樹林才剛剛開始受到關註。此外美聯社調查報告指出,泰國海產業存在著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強迫勞工等,而泰國是擁有世界最大的蝦供應商之一。同時消費者報告也表示,鮪魚是海洋食物鏈最末端的大型魚,體內累積許多諸如重金屬等毒素,是飲食中最常見的汞來源,長期不健康攝取恐有害神經。另外有關鮭魚主要以養殖方式,養殖鮭魚需要投入大量其他魚種飼料、殺蟲劑和抗生素,對海洋生態負面很大。

雖然現在世界野生漁獲量一年約一千七百億磅,是半世紀前漁獲量的六倍。但是海裡有多少魚? 沒有人知道海裡有多少魚。事實上全世界的漁業資源正在枯竭。無論人類如何改變飲食習慣,野生海鮮可能都不足以滿足每年龐大的需求,所以人類只能進行更大規模的對水產養殖投資。

*吃養殖海鮮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養殖的肉食魚類如鮭魚,需要其他野生魚類作為食物。而儘管在過去的十年裏,養殖鮭魚技術已經有著驚人的提升,但在水產養殖發展如此之迅速的今日,那些用於養殖的野生魚類的減少率越來越高。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們選擇食用像牡蠣這類的濾食性生物會對環境友善得多。

養殖牡蠣多以海洋環境中自然存在的小浮遊植物為食,並能在此過程中凈化海水;一隻牡蠣每天可以過濾30到50加侖的水。不只有是牡蠣擁有這種能力,像貽貝也能做到,同時能為魚類提供棲息地。貽貝還含有與大多數罐頭鮪魚相似的omega-3脂肪酸,且不含因食物鏈而產生的汞。此外,有相同功效的海洋生物如海帶生展速度出奇的快,除了富含omega-3,也能從水中獲得大量的營養。將海帶與貽貝和其他雙殼類動物一起生長,將會是一種很有效的養殖方式。